Tuesday 9 April 2024

宣教,關我什麼事?


鄧劉雍
 (澳洲中信文宣主任)

一般信徒對宣教的詮釋

當一提到「宣教」我們通常會有幾個反應:

我們教會有資助/差派宣教士

- 我們教會有舉辦短宣/宣教主日

- 宣教是差會的事、是宣教士的事

總而言之,就是: 宣教,關「我」什麼事?

 

Who?

「宣教」(mission)是從希臘文的「差遣」而來,在聖經中並不是指某種特定的事工,最初緣起於使徒受指派傳福音使人作門徒。耶穌到底是要差遣「誰」去使人作門徒(make disciples)? 是使徒嗎? 是牧師嗎? 是宣教士嗎?

耶穌上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上一切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做我的門徒,給他們施洗,歸入父、子、聖靈的名下,我吩咐你們的一切,都要教導他們遵守。記住,我時刻都與你們同在,直到現世時代的終結。」 (馬太福音28:18-20, 環聖譯本)

很明顯耶穌吩咐的大使命不是少數或個別的人可以完成的。理由:1. 福音要傳給「萬民」- 超越地域種族; 2. 福音要傳到「現世時代的終結」- 時代界限。那麼馬太所指的「你們」,就肯定不單單是直接受差遣的十一個使徒,而是歷世歷代的「教會」。是凡相信耶穌,願意跟隨祂,聽祂的教導和差遣,做祂吩咐的事的「門徒」。耶穌要差遣的是使徒、牧師、宣教士也是你和我。即是人人都是宣教士,人人都要宣教。

 

哪裡 Where?

1. 異地宣教

福音的傳播由起初的使徒和散居的猶太基督徒帶到歐亞各地,又由宣教士和門徒傳到亞洲及其他地區。兩千年來,基督徒主要集中在北半球。踏入21世紀福音重心轉移自北向南、由西向東,南半球基督徒由1900年的18%增至2020年的67%,預測會於未來30年增長至77% (參世界基督教百科全書)。根據M. Ho & R. Mak 2021年一項調研 基督信仰擴展最快的地方,是人文發展指數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最低的國家,即最窮困、落後、宗教自由及平民受壓制的國家 (85%是印度教及穆斯林)


現今宣教的聚焦點應該是上圖顏色最淺的國家。在地理環境上,印尼便是最鄰近澳洲的宣教焦點國家。印尼是世界上最多回教徒的國家 (2.29, 佔全球13%),也聚集了全球最多的海外華人 (1,100, Statista 2022)。所以,無論是向異文化的穆斯林,或是同文化的海外華人宣教,印尼都是很值得我們關注的地方。疫情後全世界渴求醫護人員,基督徒醫生護士可考慮善用你們的專業,帶職宣教。

由於特殊的歷史及政治因素,中國與大部份的回教國家有更友好及開放的關係,以致穆斯林更容易接納與華人交往,感謝天父賜予這個利好的先決條件。澳洲中信與另外三個機構合辦《走進伊斯蘭世界》的線上穆宣課程,於本年4-6月舉行,求主興起更多門徒參與穆宣事工。


2. 本地宣教

澳洲是全球數一數二的多元文化國家,擁有300個不同民族聚居,7百萬人是海外出生的移民 (佔總人口27.6%)。另外,有56%無信仰或是異教徒。換言之,你的鄰居中兩個就有一個是福音對象;六個就有一個是異文化的非信徒或異教徒。宣教根本就不用出遠門 (越洋過海) ,「出門」就可以了。

 3. 網路宣教

過往宣教一般來說是到異地傳福音給跨文化、近文化或同文化的對象。21世紀新媒體有很大的突破福音傳播的特色是 隨處到隨處” (from everywhere to everywhere); “從任何人到任何人 (from anyone to anyone)。舉例說在有互聯網訊號的情境下任何一個普通基督徒,可以透過新媒體即時向任何一個地方未信主的人見證主/傳福音。

 

如何/How?

 1. 除去「不懂、我不敢」的藉口

耶穌對他們說:「但是聖靈臨到你們身上時,你們就會得到能力,並且會在耶路撒冷、整個猶太和撒瑪利亞地區,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人(使徒行傳1:8,環聖譯本)

 

耶穌要我們作祂的見證人”(be His witnesses)意思就是為祂和神的榮耀作見證宣稱祂是王。每個基督(Christian/基督的追隨者)都是基督的見證人,我們這個人 (Being),我們每天的生活 (Doing),就是祂的見證。

講故事人人都懂,你是最好的專家,最有權威去講你的故事。傳福音最簡單直接就是講耶穌在你生命中的故事,你以前是一個怎麼樣的人,你如何信主、如何改變? 舉一個聖經中最簡單、最強而有力的見證: 耶穌在安息日治好一個生來瞎眼的人,這人當著有權有勢的法利賽人見證耶穌說 : 「我本來是盲眼的,現在能看見了。」(約翰福音9:25, 環聖譯本)


2. 盡量培養自己的CQ,準備跨文化宣教

CQ 文化智商 (Cultural intelligence) 是一個人在多元文化的情況下能有效發揮作用的能力。高度文化智商賦予你在異文化群體中更好的人際關係及面對實際文化差異的技巧。

3.  提升社會責任感,進入社群服事

19世紀起,西方國家採用全面關懷社區的宣教模式。於宣教工場建立孤兒院、醫院、學校,派米、派衣物、日用品等。以此滲透性的方式傳福音,普遍性地建立了基督信仰的良好形象,成為弱勢群體的幫助者。隨著時代的改變,後現代及自由主義的興起,加上同性、雙性、變性運動 (LGBTQ) 大行其道,基督信仰已被顛覆成為壓制者,成為對「弱勢群體」沒有包容性、沒有愛心的一群,成為傳媒的針對及嘲諷目標。現今教會的形象已不再是以往群眾仰賴幫助的渠道更談不上是道德倫理的依循。

 

故此,我們不可再坐在教會裡等人上門,然後跟人談道。現今基督徒更應有社會責任,我們要走出教會,接觸社區裡有需要的群體。學習耶穌,主動「進入人群」去服事他們讓人看到基督徒的愛心,滿有盼望和喜樂的生命,便會問我們盼望的緣由,那時候我們便可告訴他們關於耶穌的好消息。

 

只要心裡尊主基督為聖,常常做好準備,當任何人問你們為甚麼懷有盼望,就可以給他一個答辯,但是要用謙和敬畏的心答辯,並且存美善的良心,好讓你們被人詆毀時,可以藉著在基督裡的好行為使那些侮辱你們的人蒙羞。(彼得前書3:15-16, 環聖譯本)

 

願聖靈親自激勵我們,回應主耶穌的吩咐,裝備好自己,行動起來,作一個「使命門徒」。

 

*請留意下一期主題 : 宣教,關教會什麼事?





Tuesday 2 April 2019

《中信》月刊與我結缘

作者:王冰


作者(左2)與家人及父母合影

17岁就只身去了新加坡留学,之后在上海工作的时候认识了我的丈夫,并且一起以技术移民身份来了澳洲。我出生在东北,有着东北人的开朗和热情,做事大大咧咧,说话也比较直接,一直一个人做决定也是非常独立,学历和工作也是和丈夫不相上下,所以比较霸道,在家里比较任性。我的先生是非常典型的南方人,骨子里天生有着上海人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心思非常细腻,说话也比较委婉,有自己的想法,也比较大男子主义,不愿意凡都听我的。所以我们是南北方结合的80后小夫妻。在婚姻生活中就产生了很多意见不合甚至矛盾的地方。结婚以来一直会为很多居家小事争吵不休,互不让。 有朋友说我和先生两个人如果过得好,其实是相互互补非常完美的,可是在没信主之前我们几乎要走到了离婚的边缘。
今天我就想分享一下上帝是多么的爱我,让我在还没有认识他之前,就让我先读到很多主内弟兄姐妹们分享的文章。我是非常幸运的,上帝改变了我,也改变了我的家庭,让我现在和丈夫幸福的生活在澳洲。都是起源于中信这本小書刊。这本小小的書刊没想到就好比一颗芥菜种子在我与上帝之间起了这么多的作用:

     1.  信主前打发时间的刊物
当我和先生刚刚移民来澳洲,那时候还没有生小孩。每天上班的火车站口常常会有些免费的中文读物。说来也真是奇妙,在众多免费读物中,我就偏偏选择《中信》这本刊物打发火车上下班的时间,那个时候只是感觉《中信》月刊中的作者们都是真人真事,他们的文章挺吸引我的。

《中信》月刊

可向澳洲中信免費索閱 (/): (02) 9893 8722 或   lit@ccma.org.au

2. 安眠药,镇静剂
直到几年之后我生了孩子与先生经常有矛盾。生小孩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从小娇生惯养,一下子有了孩子真的在体力和心上很大的挑战带小孩没有经验,自己的身材走样,比较爱美又美不起来,体力上的辛苦也吃不消。特别是在国外的我们,没有办法像国内那样请阿姨、婆婆、妈妈们帮忙。自己带小孩常常感觉很无助,晚上要哄孩子,自己得不到很好的休息,白天还有很多家务事。先生白天上了一天班,回家后还嫌我没有带好孩子,家里太乱,晚饭没做…总是埋怨没有关心和理解。有一次我和先生大吵之后,心里非常气愤,不能入睡,越想越委屈一对未信主的小夫妻,双方都非常自私,争吵时的情景可想而知。这时候正好看到餐桌上有本《中信》月刊,我便坐下来读。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当晚在我读完之后,竟然心里平静了很多,夜深了我就去睡了。这次以后,每当我遇到心情不好或者失眠睡不着觉,就拿起《中信》月刊读一读。还好有这本刊物陪伴我,不然真的会非常忧郁的。

      3.  感同身受,给予我希望和盼望
读《中信》月刊成了一种习惯。每当我读月刊中的一个个小故事的时候都能给我很多的安慰,也非常的吸引我,很有认同感。在这里面找到很多和我的境遇相似的朋友,非常有共鸣,又感觉我家的事情还没有他们那么差。久而久之我产生了一种信念、好奇盼望,感觉冥冥之中真的有位神可以解决我家中的问题。有了期盼之后也希望上帝可以在我的家中做工帮助我们,让我们有智慧和方法来解决家庭中的矛盾好好的一起抚养我们的孩子。我便开始寻求神。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马太福音78

      4.   作为我和上帝之间的桥梁
后来在非常偶然的情况家附近的教会,看到很多的《中信》月刊摆放在招待桌上,突然就有种亲切感,当时教会的氛围让我有种回家的感觉,非常的感动,跟着一起唱圣歌竟然不知不觉的流出了眼泪。当师母问我是否愿意信主的时候,我就脱口而出说:我愿意相信。就这样信主了,那是201111月份。就是这本小小的刊物成为我和上帝之间的桥梁,在我还未信主的时候默默地陪伴着我,神也赐我心中有份渴慕,让我有机会来到教会。其实神透过《中信》月刊,一直在浇灌我。例如我小小年纪在新加坡读书时候,神已经在我心中撒了福音的种子,当时那些年长的阿姨们带我到教会参加一些聚会,中秋节给我当地的猪仔小月饼让我有了过节时候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等等。这些都传递着神对我那份厚厚的爱。慢慢我开始参加教会的活动,每周坚持来教会敬拜。在教会的大家庭里结识了很多好朋友好姐妹们,我自己也开始改变了,当我在改变,我的先生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我的变化和对他的态度,当我们又有矛盾的时候,我的处理方法不一样了,先生也有点受宠若惊的,因为神告诉我们男人是家中的头,当我完全顺服他并且谦卑下来的时候,他也发不起脾气了。神也让我变得懂得家中的优先次序,在处理各种事情上的智慧,就这样我和丈夫之间就少了些争吵,多了份甜蜜。当我们越过越好之后,我们家中迎来了神赐的第二个宝宝,信主之后再次面对怀孕产子哺育的时候心理上和身体上都是平安喜乐的,因为神赐给我们的都是最好的。感谢主我的丈夫现在也愿意跟着我们一起在晚餐谢饭之后说“阿门”了。

 5. 作为传福音的工具
最后我希望每一位主内的弟兄姐妹,可以拿着​​《中信》月刊作为我们传福音的工具。传福音是我们每一个基督徒的责任和义务,当我们不知道怎样传福音的时候,可以把一本《中信》月刊带给我们的家人朋友,这种分享也是在传福音的。它是非常好的工具。因为里面的每一位作者都是亲身的感受,真实经历过神的美好旨意和祝福。这里写的东西真的是发生在我们周围的,经历的神迹也是有血有肉的。

最后祝愿《中信》月刊越办越好,让更多的人听到福音。感谢神在我的家中的祝福。

(编者按: 作者父母于2013及2015年信主洗礼,两个儿子也于2018年接受儿童洗礼,丈夫也于2019年信主归入基督)

Tuesday 12 March 2019

瓦努阿圖桑托島訪宣 (Santo, Vanuatu Short-term mission)


桑托島 (以前譯音山圖) 位於瓦努阿圖北面, 是瓦國最大的島嶼。「中信」自2003年將維拉設立為宣教工場, 一直關注瓦國的華人福音需要。去年得知桑托島越來越多華人聚居便計劃將其開拓為本會宣教工場。

去年6月本會董事到當地作了初步探索 :


根據2016統計﹐桑托島總人口有54,184人﹐年齡中位數是19歲﹐35%人聚居盧甘維爾 (Luganville)2015年颶風的重創後﹐仍在恢復當中﹐受僱率只有25%當地大概有400華人﹐大多從事什貨零售批發生意。短宣隊探訪了幾位當地信徒﹐其中一位是十年前由「中信」短宣隊的牧者帶領信主受浸的。他們當時有一團契﹐由一對韓國宣教士夫婦帶領查經,  可惜她除母語外,只懂英語,她付上很大努力找中文翻譯資料,由於交流上有語言障礙,雙方都很吃力,雖是如此仍然堅持不捨,這幾位基督徒很渴望能有華語聚會。

當地只有一條主要街道, 商店聚集在街道兩旁



今年1月本會差派第二次短宣隊到訪 :



鄺美玲 (圖右, 本會宣教牧者)有以下分享 :

此行除聯絡那幾位基督徒,預告將有宣教士到來開展福音事工,還逐間店舖探訪(當地只有一條大路,店舖就在沿路兩旁)。其中一位短宣隊員Liza董事, 以前曾居住桑托島,有她帶領探訪不單省時,而且到位。共探訪了13戶,其中一間店主對福音很抗拒,但她8歲的兒子聽到我們的交談,他回應說「我信」,再問他信什麼,他說「信耶穌」,他知道耶穌釘十字架受痛苦。一個抗拒耶穌基督的媽媽,竟然送她孩子去基督教學校唸書,遇上盡心盡意傳福音的老師,這孩子便認識了耶穌。訪宣期間,在一個家庭裡舉行了主日崇拜,有六人出席,信與未信各半,其中一位慕道者非常追求,崇拜後留下來回應講道信息,她表示縱然與韓國宣教士有溝通障礙,但沒有缺席參加她的教導。從這慕道者的表態,可見此地有福音事工的需要。


感謝神!本會黄瑞霞宣教士   (圖右) 對當地的福音需要及栽培有感動。黄傳道於二月抵桑托作四個月的短宣,以後會有定期探訪。

Friday 28 September 2018

傳、承 – 代代相傳


2018923 日是澳洲中信在奧蘭治 (Orange) 城鄉福音事工的里程碑,當地的華人基督徒團契於是日正式加入當地的聖公會聖巴拿巴 (St. Barnabas Anglican Church)。我們夫婦二人代表中信出席是次聚會。

作者夫婦 (左二, 三)參加聯合崇拜合影

回想約十年前, 澳洲中信致力推動城鄉佈道。 感謝主, 多間教會回應,參與項聖工。 其中播道會靈福堂及活泉堂承擔了奧蘭治巴富斯 (Bathurst) 兩鄉鎮的福音事工, 每月前往該兩地一次,探訪當地華人, 關懷他們,與他們分享福音。其中一些兄姊從開始至今,仍恆常前往地宣教。經多年辛勞,靠著主的恩典,漸見成果。中信深感當地事工的需要, 按著上帝的帶領,於三年多前差派宣教士鄧仲明、梁淑蓮夫婦前往當地,牧養華人信徒,探討開展邊的城鄉福音事工。




仲明夫婦看到牧養下一代的需要,便探討加入當地英文教會的可能性。全知的神聽禱告,透過接觸聖巴拿巴堂甘牧師 (Bob Cameron)經過討和祈禱之後,決定增設中文部,接納華人基督徒團契加入他們的教會。

 左起: 康駿業(澳洲中信董事會主席), Rev. Bob Cameron, 鄧仲明宣教士


適逢中秋佳節,團契於922日舉行慶祝晚,邀請鎮華人及英文堂兄姊參加,備有豐盛美食中英燈謎遊戲等, 中西人士都盡興,歡度一個愉快的晚上



923舉行第一次雙語崇拜,流程順利,大家同感一靈,同心敬拜,彰顯上帝的榮耀。


這次奧蘭治之行,使我更領會全知全能上帝的恩典:
1.  牧師和師母 (Fiona) 都有強烈的福音使命感,師母的曾祖父更是早期前往中國滿州的宣教士, 在當地建立了一所基督教醫院。 他們去年才從雪梨到該教服事。數月前他們尋求上帝的心意,要開展甚麼的福音事工,例如土著事工。正思想之間,仲明就與他們聯絡,大家都有同一異象,經過禱告,上帝的美意就成就了。
2.  在中秋晚會中與一對英文堂的夫婦交談, 得悉他們曾在非洲及印尼宣教多年,現在奧蘭治退休。牧師說他們沒有退休, 因在那裡仍有宣教的責任。
3. 當我們和牧師夫婦步入中秋晚會會場時, 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女孩子趨前來擁抱Fiona師母我很感動,因我數月前曾在她父母開的餐館見過她,她的父母雖對福音有興趣,但仍未信主。這女孩子當晚是跟隨短宣隊的一位姊妹來參加中秋晚會的。這不就是我們要關懷的下一代嗎?深信透過這些孩子,他們的父母就能更多機會得到救恩了。
4. 是次前來奧蘭治的短宣隊約有八人,他們協助中秋晚會的進行,忙個不停,可以說廢寢忘食。載我從雪梨來的姊妹Jane更讓我敬佩。她七年來從不間斷前往奧蘭治宣教, 有時一個人單獨開車三個多小時來,若是載人, 更要開車四個小時。她深感路途遠, 但因掛念奧蘭治的信徒、非信徒,所以願意來,好像探望家人一樣。
城鄉的福音事工急不容援,福音已經「傳」了, 但需要更多基督徒「承」接傳福音的事工,更加希望我們能關顧城鄉的下一代,讓他們有機會得到救恩, 得到牧養,得以代代相傳。

翁文秀卿     28/9/18